在现代,洗头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古代人的洗头方式却充满惊奇之处。这不禁让人好奇,受当时物质条件和社会阶层的影响,古人洗头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形?
天然洗发原料的运用
古代没有现代的洗发精等产品。皂角是很常见的洗发原料,它含有皂甙成分,有去污能力。很多百姓会收集皂角,在洗衣洗发时使用。首乌也是洗发原料,它对头发滋养可能有一定功效,古人认为首乌能够乌发,所以用其洗发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采集首乌后,熬煮汁水用来洗头。这些天然原料都是古人在长久生活经验中积累所得。
然而,天然原料获取并非总是容易。像猪苓等药材,可能需要到山中采集,贫穷人家也许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收集。并且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不同,可用于洗发的植物分布也不均匀。有些地方皂角树多,那里的人们就更容易获取。
淘米水与豆腐水洗发
淘米水一直被用于洗发。家庭主妇每次淘米后,会把淘米水留下来。由于米水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淀粉和维生素等,长期用淘米水洗发可以让头发柔顺。而豆腐水,在一些豆腐制作坊周围比较容易得到。相关说法表示它对头发健康有益,可能是因为豆腐水里面有蛋白质等成分。
但这些东西用来洗头也有缺点。气味上可能不是很好闻,而且储存需要一定条件。如果天气炎热,淘米水很容易变质。而且它们的清洁效果可能比不上现代的清洁产品,对头发上油渍较多的人来说,可能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不同阶层的洗发差异
有钱人家在洗发这件事上十分讲究。比如在晚清,京津等地的有钱人,他们有仆人伺候洗发。先使用掺了特制发油的温水洗头,然后用大毛巾包裹头发吸干水分。头发干了之后还要梳顺,涂抹发油再编成发辫。这样精细的洗发过程是平常人家难以想象的。
而对于贫穷人家,普通饭菜都难以保证,洗头就成了奢侈的事。尤其是到了冬天,他们很少有机会洗头。只有到了夏天,可能才会去河中简单清洗身上的污垢和头发。
外来品影响洗发习惯
鸦片战争之后,国外的香皂、花露水等商品进入中国。香皂在当时的有钱人中迅速流行起来。用香皂洗头后喷上花露水,成为一种潮流。香皂的清洁力比传统的洗发原料要高,而且使用方便。花露水除味效果佳,让那些富裕者闻起来更清新。
但中等人家没有过多闲钱来频繁购买这些舶来品,他们更多是依靠街头的洗头摊子。街头洗头摊子价格相对便宜,还能享受相对专业的服务,所以很受中等人家欢迎。
篦子的特殊功能
篦子是一种类似于梳子的工具。在不洗头的情况下,人们用篦子来回梳理头发。因为其齿非常密集,能刮下皮屑、土灰、虱子等。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清洁头发的方法。
然而,用篦子清理只能做到表面清洁,并不能真正去除头发和头皮上的油脂等脏污。而且篦子如果不定期清理,上边积累的脏东西可能会再次污染头发。
洗头习惯的延续
清末时,很多人很少洗头的习惯一直延续了很久。到了八十年代,一些北方地区仍有不少人很少洗头。他们多用篦子梳头,并且不太在意头发污垢较多的问题。这除了与当时物质条件有关,也和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相关。
除去气味难闻这一明显缺点,似乎这种不常洗头的方式对人的健康影响不大。但现代社会注重卫生,这种现象也就慢慢消失了。
既然古代有这么多种洗头的方式,那你是否想过现代社会的哪种洗发产品最适合你?也希望大家可以点赞分享本文,并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