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药品难寻
央视财经记者的调查让人惊讶,那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在药店很难买到。像蒙脱石散、阿莫西林,有9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记者在北京多家药店走访,均未找到这些企业的药品。这不禁让人疑惑,这些本应惠及百姓的药,到底去哪儿了?
就连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达4家的头孢呋辛酯片,记者走访多家药店,也仅有一家在售卖通过评价的药品,情况着实不容乐观。
带量采购药品难见
今年初国家“4 + 7”城市带量采购的25种常见药品,更是难寻。在记者调查的10家药店中,仅见到了恩替卡韦分散片。而且它在药店的价格比医院中标价高好多倍。这款药在去年底“4 + 7”采购中,中标价下降94.12%,医院一盒17.36元,药店却高价售卖。
在北京其他药店,也存在中标降价药品价格未降的类似情况,这种药店与医院巨大的价格差异,让老百姓买药成本大大增加。
成都药企销售情况
四川成都某家药企生产的两款药,去年底中标国家“4 + 7”带量采购。在医院售价分别下降23%和90%后,在11个主要城市销售份额大幅提高。不过企业负责人提到,这些药属处方药,药店销售占比不到20%。
对于药企来说,医院才是销售的主要渠道,而药店在整个销售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药企与药店的合作关系也会受到这些销售数据的影响。
药店采购价格难题
成都倍特药业副总裁周俊表示,如果药店不能承诺采购量和预付款,就难以拿到下调的价格。由于拿不到低价采购药品,药店零售价格居高不下,在和医院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久而久之就不愿采购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
药店看似有自主采购权,但因为价格因素,让他们只能放弃这些药,最终导致患者难以在药店购买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
未通过评价药的现状
没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面临很大压力。它们会被取消集中采购招标资格,2021年底前未通过评价还会面临不予注册风险。面对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企业开始加大药店渠道扩张。
企业给药店的进货价格低,药店销售价格不变,利润变高。这就导致药店更愿意采购未通过评价的药,使得通过评价的药在药店的生存空间更小。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政策推进,政府招标采购方式调整,整个行业上下游竞争格局将改变。未来国家带量采购城市范围扩充,中标药品增多,更多降价仿制药进入医院。
专家还表示,价廉质优仿制药竞争会让众多小型药店被淘汰,药店集中度提高。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药企、医疗机构和药店都面临很大挑战。在你看来,未来药店该如何应对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