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深入剖析滴滴顺风车的问题所在
- 科技资讯
- 2025-01-30
- 15
大家对顺风车司机能看乘客标签这一功能疯狂吐槽,甚至把矛头直指产品经理,觉得他们脑残无底线,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顺风车与出行服务的区别
我们总是习惯把顺风车当成普通出行服务,就像出租车或网约车一样要求它。但其实,顺风车有其独特之处。拿我两年前做滴滴顺风车司机来说,顺风车更倾向于一种社交场景。在我国现有的出租车、网约车规范下,司机不能挑选乘客,但顺风车不是这样。在很多城市,顺风车承载着司机与乘客共享行程的意义。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在看待标签功能时就有了偏差。并且顺风车的定价往往低于普通网约车,司机更多是为了分摊成本,而不是纯粹的盈利营运。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觉得顺风车不安全,可乘客匹配成功后能看到司机评价标签,觉得不好或对方是新司机大可以取消行程。这就是顺风车与普通出行服务在选择机制上的不同之处。
对顺风车安全性的剖析
现在很多人觉得顺风车不安全。我做司机的时候,发现其实安全相关的因素很多。目前顺风车在匹配成功后,乘客可以看到司机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安全。然而,司机能看乘客标签这一功能却被认为是安全隐患。其实从理论上讲,乘客如果觉得司机不可靠可以取消行程,同样司机如果看到乘客标签有问题也可以取消,这是双向的筛选。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未加管控的标签分享却可能降低犯罪成本。就像如果某个司机有不良企图,看到乘客的某些标签可能就会锁定目标。可是如果合理设计,比如说标签不带有诱导性且经过审核,还是能起到有效筛选作用而不影响安全。
顺风车的社交属性
顺风车到底是社交场景还是出行服务?很明显它的社交性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举个例子,我遇到一个乘客是大学生,他经常选择顺风车就是为了能结识不同的人,扩大社交圈。从滴滴公司本身的设计来看,在填写资料环节设置年龄和行业标签,像年龄标签引导语“让司机更懂你”和行业栏“遇见有趣的人”就带有很强的社交引导。
然而,无论是滴滴公司,还是产品设计者或者乘客,都没有很清晰地把顺风车当作社交场景来对待。如果当作一种社交模式,对于用户筛选功能就应该做的更完善更谨慎,建立合理的社交预期,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家把司机当专车司机那种错误认知。
用户筛选的合理性
顺风车标签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方便用户互相筛选的。驾驶员可以根据目的地等因素筛选到大学生、IT人士等不同类型的乘客。如果在合理范围内,这种自主定义标签进行双向选择是一件好事。例如,有的司机喜欢安静氛围可能就希望搭载年龄稍长或者商务人士乘客。
但问题是,直接让司机评价还能共享这种设计存在漏洞。像如果标签没有审核,就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正确的方式应当是把标签标准化,比如设置一些通用的性格、出行习惯方面的标签并且加以审核,这样既能满足筛选需求又避免了风险。
滴滴公司的责任
说到这里,滴滴在这当中的责任是逃不掉的。滴滴似乎并没有很好地管控风险。就营销来说,滴滴为了数据等目的进行一些男女诱惑的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用户对顺风车的认知,让大家觉得就是普通出行服务,从而更加关注司机挑选乘客这种情况是不是合理。
而且从产品设计角度看,对于标签功能没有管控好审核机制等,导致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不仅仅是功能上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正确的改进方向
要想改善这种情况,首先要纠正大众对顺风车的认知。把顺风车塑造成一个明确的陌生人出行社交产品,例如宣传中更多强调社交属性。对于标签功能,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让有用的标准化标签成为用户筛选的依据。例如,标记乘客出行时间规律、是否介意聊天等。
这样一方面保障了用户安全和合理的筛选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正确引导用户理解顺风车的社交属性,而不是仅仅纠结于司机是否应该挑选乘客这种把顺风车当作出行服务才会存在的问题。
你觉得顺风车还能在保障社交属性的同时确保安全并提升用户体验吗?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同时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爱搜博客【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本文链接:https://ainiseo.com/keji/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