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后学医?先解决这三个致命问题
- 科技资讯
- 2025-04-03
- 5
汶川地震截肢女孩如何实现学医梦想?
你有没有想过,失去双腿的人要怎么爬上手术台?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杨柳,今年刚拿到某三甲医院的入职通知书。当记者问她"假肢能站稳手术台吗",她撩起白大褂露出金属关节:"要不咱现在比划比划?"
—— 以下是正文 ——
当年杨柳被挖出来时,左腿只剩半截骨头露在外面。主治医生看着这个浑身是血却一声不吭的初中生,怎么都想不到十二年后会在同事名单里看到她的名字。
心理重建是第一步
手术醒来后整整三个月,杨柳把病房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直到有天护士长掀开帘子,指着楼下拄拐打篮球的伤员说:"看见没?那哥们两条腿都是假的。"这句话像根针扎醒了杨柳——原来残疾不等于报废。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复健期间。当她发现假肢能踩动缝纫机踏板时,突然意识到:"手还在,脑子还在,凭什么不能拿手术刀?"这种"功能替代思维"成为后来突破障碍的核心方法。
学医路上最狠的三道坎
医学院招生办最初看到轮椅上的考生直接摇头。杨柳硬是拄着双拐闯进校长办公室,当场演示单手缝合猪大肠——针脚比医学生考试标准还细密0.3毫米。
体能关:假肢不是累赘是外挂
每天提前两小时到解剖室,把假肢卸在更衣室。跪着完成大体老师操作,膝盖磨出血就垫硅胶垫。现在她的腹腔镜操作考核成绩全院前三,教授们都说:"这丫头在手术台下的时间比在宿舍都多。"
理论关:把劣势变优势
别人用模型练穿刺,她在自己残留的股神经上摸定位。截肢后的神经痛反而成了活体教材,这种"以痛为师"的狠劲,让她对神经系统理解比同学深刻得多。
偏见关:用实力打脸
实习时主任不让她进手术室,她就承包所有病例文书。有次急诊抢救发现她写的病程记录比主治医师还详细,主任终于松口:"明天开始跟我的刀。"
普通人能复制的三个破局点
杨柳的案例特殊但不神秘。我翻了她八年的微博日记,总结出三条可复制的硬核经验。
① 功能代偿训练法把残缺部位的功能转移到健全器官。她失去左腿,就强化右手灵敏度。现在能用持针器给樱桃梗打三个外科结,这项绝活直接征服了面试官。
② 痛点转化思维每次假肢摩擦的疼痛都用来练习术中定力。有次连续八小时手术后,假肢接合处渗血把袜子染红,她却说:"正好练习无菌操作失误的应急处理。"
③ 资源重组策略主动承包同学不愿做的病历整理,换取观摩罕见手术的机会。把复健时间安排在实验室值班时段,既赚学分又蹭设备。
最关键的灵魂拷问:值不值得?
有人觉得她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的专业。去年除夕值班时,她接诊了个地震截肢的小患者。看着孩子惊恐的眼神,她掀起裤管:"姐姐这条腿也是地震收走的,但现在它能带我去任何地方。"
现在杨柳每天带着两组假肢上班:日常用液压关节款,进手术室换防滑静音款。最近在研究3D打印仿生肌肉,说要给截肢患者设计专属医疗器械。"当年是医生给了我第二条命,现在轮到我把这个循环接下去。"
(完)
爱搜博客【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本文链接:https://www.ainiseo.com/keji/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