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退出IEEE事件引发的学术圈地震
- 科技资讯
- 2025-04-01
- 6
嘿,最近学术圈炸锅的事儿你听说了没?北大教授集体退出IEEE,这事儿闹得比明星八卦还热闹!你说一个学术组织的事儿,咋能掀起这么大浪花?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准让你听懂这瓜到底甜在哪儿。
IEEE到底是干啥的?为啥教授们要退群?
先给小白们科普下,IEEE全名叫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听着像修电脑的协会对吧?其实人家是全球最大的技术专业组织,搞计算机、通信、电子这些高科技领域的。相当于学术圈的"国际足联",谁家的论文能被IEEE收录,那跟球员进世界杯一样光荣。
不过啊,这组织最近几年有点"变味儿"。比如2019年闹过一出,IEEE突然禁止华为员工参与论文审稿,理由是"遵守美国法律"。当时就有学者吐槽:"学术咋还搞起站队了?"这次北大教授退群,说白了就是积怨爆发——学术自由和科研独立性被踩了红线。
一纸声明引发的连锁反应
5月中旬,北大信息学院的张海霞教授发了封公开信,宣布退出IEEE所有学术职务。这信写得那叫一个刚,直接怼脸:"学术不该成为政治工具!"紧接着,清华、浙大等高校教授纷纷跟进,跟下饺子似的宣布退群。
这事儿为啥能引发集体行动?说白了就四个字:学术尊严。举个例子,你辛辛苦苦写篇论文,结果审稿人突然说"你单位在制裁名单里,这论文我们不能收",换你气不气?更关键的是,这种操作开了一个坏头——今天能封杀A公司,明天就能封杀B大学,学术圈还咋好好玩耍?
退群背后的大国博弈
别以为这就是几个教授闹脾气,这事儿水深着呢。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IEEE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总体的28%,妥妥的第一大投稿国。但话语权呢?学会高层里中国面孔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更现实的考量是技术标准制定权。5G标准、人工智能伦理这些未来赛道的游戏规则,可都是在这种国际组织里敲定的。要是总被人卡脖子,咱的技术路线还咋推广?所以这次退群事件,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科研界争取话语权的标志性事件。
退群真的划算吗?听听反对声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搞会不会自断经脉?毕竟IEEE的学术资源确实香啊。就像隔壁王院士说的:"不能因为菜里有苍蝇,就连锅都砸了吧?"这话听着在理,但仔细想想,要是天天吃出苍蝇,这饭馆还值得去吗?
折中的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咱们自己搞的中国电子学会(CIE),这两年发展势头猛得很。2022年CIE收录的论文首次突破10万篇,虽然和国际顶刊还有差距,但好歹是自家地盘。再说了,现在线上会议这么方便,离了IEEE又不是没法学术交流。
这事儿对中国科研有啥启示?
首先得看清,学术从来不是真空里的象牙塔。就像马斯克搞星链还得考虑国际电信联盟的规矩,咱们搞科研也得懂点"江湖规矩"。但底线不能丢——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要练好内功。据统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引用率已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这说明啥?硬实力到位了,腰杆才能挺直。哪天咱们的学术平台能做到"你爱来不来,不来是你的损失",那才算真牛气。
个人观点时间
要我说啊,这次退群事件就像学术圈的"觉醒年代"。教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膝盖跪久了是会生根的,该站起来的时候就得站。当然这不是说就要关起门来搞研究,而是要在平等基础上对话。就像打乒乓球,咱既能在国际赛场上拿金牌,也能自己办联赛定规则。
未来的路还长着呢。说不定过几年回头看,这次退群事件就是中国科研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点。毕竟,没有谁能永远当学霸,但永远有人正在成为学霸的路上。你说对吧?
爱搜博客【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本文链接:https://www.ainiseo.com/keji/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