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作文题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你还记得高考时手抖着写作文的场景吗?2012年广东卷那道"你想生活的时代",现在看简直像穿越剧的剧本。这道题让无数考生在考场上抓耳挠腮,但仔细想想,这题目藏着好多写作门道呢。
现在翻出当年的满分范文,发现写得好的都抓住了三个关键点。第一是时空对话感,有个考生假扮唐代诗人给现代人写信,吐槽现在环境污染,这种古今对比直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第二是具体场景描写,有个姑娘写自己穿越到宋朝当茶馆老板娘,把茶汤香气和市井吆喝写得活灵活现。第三是价值升华,最高明的写法是既夸古代又赞现代,最后落脚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光芒"这种大格局。
备考时老师总说要准备万能素材,但碰到这种开放题就傻眼了吧?其实秘诀在转换视角。有个考生写"最想生活在未来",畅想星际移民时代的跨星球文化交融,硬是把科幻小说套路用成了高分作文。这说明什么?考场作文不怕天马行空,就怕不敢想。
最近重看这道题,突然发现它比现在的题目更考验思维深度。你想啊,要比较不同时代的优劣,得懂点历史知识吧?要表达个人选择,得有三观支撑吧?要描写想象中的生活场景,得会讲故事吧?这种复合型考核现在还真少见。
有考生在作文里写想回到民国当记者,结果被阅卷组批评"历史认知错误"。这给我们提了个醒:想象可以大胆,但历史常识不能错。另一个案例更有意思,有人写想活在战国跟庄子辩论,结果把庄子的道家思想说成儒家主张,直接二类文变三类文。
现在教孩子写作文,这道题依然是好教材。它教会我们审题要抓关键词:"想"说明是主观选择,"生活"强调日常体验,"时代"需要历史认知。这三个词少琢磨一个,文章就跑偏。当年有考生通篇赞美唐朝诗歌,却忘了写"生活其中"的具体感受,这种失误现在看还是警钟。
最近有个复读生告诉我,他研究这道题时发现个规律:高分作文都在第四段出现转折。比如先写想回宋朝,然后笔锋一转说更珍惜当下,这种结构就像坐过山车,比平铺直叙带劲多了。这或许就是考场作文的黄金法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有家长问我:现在AI都能写作文了,研究老题还有必要吗?要我说,机器能写出"想和李白拼酒量,跟苏东坡啃肘子"这种俏皮话吗?好作文永远需要人性温度。就像2012年那个考生写"最想活在妈妈年轻时的供销社",把时代特征融进亲情故事,这种写法再过十年也不会过时。
小编观点:这道题像面镜子,照出写作最本质的东西——用独特视角说人话。现在考场作文越来越讲究套路,反而把十年前这种能激发真性情的题目衬得更珍贵。写作哪有什么过时的技巧,能把心里那团火苗写成文字,就是永远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