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苏州中考数学卷究竟考哭了多少人?

04-0410阅读0评论ajseo
  • 邦元教育

哎哟喂,说到2010年苏州中考数学卷,那真是老一代考生提起来都要抖三抖的经典存在。你说现在的新考生可能不知道,但当年考完数学考场门口哭倒一片的场景,绝对能排进苏州中考十大名场面。不过话说回来,这张试卷真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吗?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它的庐山真面目。

先给各位萌新打个底,那年数学满分120分,结果市均分直接掉到78分,比往年少说低了15分。最夸张的是有个重点班全班最高分才103分,这事儿当时还上了本地报纸的教育版。不过别急着慌,咱们把试卷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目都在考基础功。

2010年苏州中考数学卷究竟考哭了多少人?

第一道大题就埋了雷。选择题第6题考坐标系平移,看起来人畜无害对吧?结果题目给的是坐标系平移后的图形面积变化比例,愣是把三成考生卡在考场门口。这里的关键是要先画出原始图形,再用坐标变换规律推导,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

接着看填空题,第15题那个动态几何题才叫绝。题目说正方形边上有个动点P,连接对角线后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何时最大。这题当时让好多学生直接画满草稿纸,其实只要设变量建立二次函数,找顶点坐标就解决了。但当年很多学生就是转不过这个弯,非要靠画图硬猜。

要说重头戏还得是最后三道压轴题。第26题那个结合了三角函数和实际应用的题目,考的是船只在运河上的航行问题。题目给出船速、水流速度,要求计算实际航向角。这里有个大坑是很多同学忘记把水流速度分解成东西、南北分量,直接导致整题崩盘。

第27题的二次函数应用题更是杀人诛心。题目设置了一个抛物线形状的桥拱,要计算货船能否安全通过。这里需要同时考虑函数顶点坐标和实际高度换算,不少考生卡在单位换算这个环节。有个学生考完出来说,他算出了桥高15米,结果题目里给的船高单位是分米,直接白给。

2010年苏州中考数学卷究竟考哭了多少人?

不过要说最经典的非第28题莫属。这道几何综合题直接让考场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气声。题目给的是梯形中的动点问题,要证明某个角恒为直角。这里的关键是要构造辅助线,把梯形分割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再用勾股定理逆推。后来教研员透露,这道题的正确率不到7%,创下苏州中考历史新低。

说到这儿可能有同学要问:这么难的试卷,命题组到底在想什么?其实现在回头看,这套题恰恰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淡化套路,强化思维。很多题目都把多个知识点串起来考,比如那道船运题就综合了三角函数、向量、实际应用三个模块的内容。

那届考生最大的教训是什么?死记硬背肯定行不通了。就像第25题的概率题,表面考摸球概率,实际要结合排列组合思想。有个学霸考后复盘时说,他考前把各种概率题型都刷遍了,结果题目换了个"不放回连续抽取"的设定,直接打乱了他的解题节奏。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套卷子也不是全无破绽。后来有老师指出,第22题的方程组应用题存在歧义,题干中"工作效率提高20%"的表述不够严谨,导致两种解法都说得通。这事儿还闹到教育局去了,最后决定两种解法都给分,算是给考生们发了点安慰奖。

2010年苏州中考数学卷究竟考哭了多少人?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这份试卷,其实能总结出很多备考启示。第一,吃透课本例题比刷题海更重要,很多难题都是课本例题的变形组合。第二,审题能力决定生死,那年栽在单位换算和条件理解上的考生比比皆是。第三,几何题想要突破,必须掌握三大法宝:辅助线构造、图形变换、代数与几何的相互转化。

小编最后说句实在话,2010年这套卷子虽然难度爆炸,但确实为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现在的新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思维品质,那些靠题海战术取胜的年代早就过去了。各位萌新们也别被老卷子吓到,把基础打扎实,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管它出什么题都能见招拆招。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