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数学高考为何让考生集体喊难?

昨天3阅读0评论ajseo

那天下午五点的铃声响起,考场里此起彼伏的叹气声你隔着窗户都能听见。考卷被收走的瞬间,有个男生突然把铅笔摔在地上:"这特么是给人做的?"——这场景成了当年上海数学高考的真实写照。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平时稳如老狗的学霸都心态崩盘?咱们今天就来揭开这个"史上最难"数学卷的神秘面纱。

翻开当年的真题卷,你会发现前五道选择题就埋着连环雷。第三题那个立体几何,乍看是送分题,结果坐标系一摆,角度计算直接绕晕半个考场。有考生考后吐槽:"我把辅助线画了三条都没找到突破口,最后蒙了个C选项,结果答案是D!"这种出题套路后来被老师戏称为"温柔一刀",表面人畜无害,实则暗藏杀机。

2013上海数学高考为何让考生集体喊难?

应用题部分更绝。那道结合概率与数列的压轴题,题干长得像篇小作文。据说有个复读生当场急哭:"我去年概率题明明做对了,今年怎么连题目都读不懂?"后来统计显示,这道题全市平均得分不到3分(满分12分),堪称"团灭发动机"。不过有意思的是,有老师私下透露,这道题其实改编自某本冷门教辅的例题,只不过把两个知识点像乐高积木似的拼在了一起。

最要命的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考完后贴吧里炸开锅:"那个求最大值的问题,我算了三遍得三个不同答案!""用了拉格朗日数乘法都不管用!"后来阅卷组公布数据,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7.2%。有重点中学数学组长直言:"这题放在竞赛里都算中等难度,出现在高考确实超纲了。"

这时候你肯定想问:出题老师是吃错药了吗?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套卷子藏着三大杀招:

2013上海数学高考为何让考生集体喊难?

  1. 知识点混搭术:把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强行CP,比如解析几何配数列,导数结合立体图形
  2. 反套路出牌:专门针对常见的"秒杀技巧"设置陷阱,你越熟练的解题模板越容易中招
  3. 心理压迫战:从易到难的常规排序被打乱,难题像地雷随机分布在各题型中

有个复读生后来在经验贴里写道:"第二年再战,我把13年真题当《九阴真经》来练,发现其实很多题考察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这话点破了关键——死记硬背的套路在当年彻底失效,现场应变能力才是王道。

面对这样的暴击,普通考生该怎么应对?某区教研员给出了四字真言: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说就是吃透教材基础概念,多练习跨章节的综合题。当年有个黑马考生分享:"我考前把课本例题全部重新推导了一遍,结果发现那道立体几何难题,解题思路就藏在必修二的某个脚注里。"

现在回头看,这套"魔鬼试卷"反而推动了上海数学教育的改革。之后几年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思维灵活性考察,各种教辅也开始标注"13年同类型题"。就像有个老教师说的:"高考从来都不是比谁会做题,而是比谁更会思考。"这话放在2013年的数学考场,再贴切不过了。

2013上海数学高考为何让考生集体喊难?

小编当年也是这场考试的亲历者。考完数学那晚,我们全班集体去吃了顿火锅,涮着毛肚互相安慰:"这么难的卷子,要死大家一起死。"结果成绩出来,年级第一的学霸居然考了148分——所以说啊,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怕题目难,只怕自己准备得不够全面。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套卷子能载入史册了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