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考真的决定人生走向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考不上四大名校这辈子就完了"。十年前我坐在深圳某所中学的教室里,看着黑板右上角用红色粉笔写的"距离中考还有100天",手里的中性笔都快被捏出汗了。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无数家长学生焦虑的2013深圳中考,看看当年的升学大战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先说说那年最直观的变化。往年总分900分的规矩被打破了,突然改成了460分制。这个数学游戏怎么算呢?语文数学英语各100分,理化合卷120分,历史30分,体育10分。记得当时班主任拿着计算器挨个给我们换算模拟考成绩,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叹气声现在想起来都好笑。要命的是体育考试从往年的选考改成了必考,那些原本想靠文化课拉分的书呆子们,不得不大清早在操场练实心球。
填报志愿这个环节绝对算得上技术活。当时有个同学考了420分(满分460),按说稳进深圳中学的分数线,结果因为志愿梯度没填好,最后去了红岭中学。现在回头看,其实当年的八大重点高中各有特色:深中的竞赛班确实牛,但实验学校的国际课程也是独一份。不过那时候大家都跟风报四大,反而让翠园中学这些后起之秀捡了不少漏。
说到考试难度,那年的语文作文题《我的世界地图》让不少考生懵圈。有个考场趣闻说某考生硬是把地理知识全写进去了,结果离题万里只拿了30分。数学最后那道几何题更是让监考老师都摇头——后来统计显示全市只有17个人做对。不过要说最惨的还是那些偏科生,有个理科尖子因为英语考了72分(满分100),愣是没够着深外分数线。
现在肯定有人要问:中考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命脉?说实话,最大的变化是推优政策收紧。往年能靠特长加分的,现在必须拿到市级以上比赛名次。这直接导致很多家长临时给孩子报航模班、机器人班,结果那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人数暴涨三倍。还有个隐藏变化是指标生分配,简单说就是每所初中都能分到重点高中的名额,这让普通中学的学生看到了希望。
备考策略这块,当年流传着各种玄学。有家长组团去仙湖植物园许愿的,有学生每天喝"状元粥"的。不过靠谱的经验就三条:第一,最后三个月主攻错题本;第二,每天保证半小时体育锻炼;第三,千万别在考前突击难题。记得我们班有个女生,把三年来的月考试卷装订成册,最后两个月专攻错题,硬是把数学从70分提到了92分。
十年后再看这场考试,当年考进重点高中的同学有的成了投行精英,也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创业当老板的。有个数据挺有意思:2013届深圳高中生十年后跟踪调查显示,高考成绩与中考排名的相关性只有0.3。所以啊,与其说中考决定命运,不如说它只是人生长跑中的第一个弯道。现在每次路过母校,看着穿校服的学生们急匆匆赶去补习班,总想对他们说:放轻松,人生的可能性可比中考卷上的选择题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