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票房为何成了“哑炮”?
开头先问你个事儿:听说过2019年有部号称"中国版《华尔街之狼》"的电影吗?投资1.5个亿,郭富城、张震两大影帝坐镇,结果上映两周票房刚过2000万?这事儿当年在电影圈炸开了锅,现在回头看特别有意思——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白银帝国》这部"票房哑炮"背后的门道。
先来扒扒这部电影的底细。导演姚树华顶着"哈佛才女"名号,原著小说《白银谷》拿过茅盾文学奖提名,讲的是清朝票号(相当于现代银行)的商战故事。听着挺带劲对吧?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剧组把90%预算砸在服化道上,光是山西大院的实景搭建就花了八个月。你见过电影没上映先搞文物保护的么?他们在平遥整的晋商宅院,拍完直接捐给当地政府当景点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这么下血本的作品,怎么就栽在票房上了?咱们得从三个要命的地方找原因。第一是定位模糊,宣传时一会儿说是金融商战片,一会儿又主打权谋爱情,搞得观众都不知道该期待什么。第二是时间线混乱,导演为了塞进更多历史事件,把30年的故事压缩成2小时,结果连原著粉都看得云里雾里。第三最要命的是观众代入感,现在年轻人对清朝钱庄的运营机制压根没概念,银票汇兑的细节拍得再考究,也比不上现代人熟悉的股票基金来得刺激啊。
当年有个特逗的现象:影院经理们看着预售数据直挠头。北京金融街的影院原本指望白领包场,结果首映日就卖出23张票。上海影迷冲着张震买票,看完吐槽他全程戴着瓜皮帽说山西话,"男神滤镜碎一地"。更魔幻的是豆瓣评分,上映时5.8分,三年后反而涨到6.5——敢情这电影需要"窖藏"才能出味儿?
现在重点来了:为什么投资和票房会差出七倍多?这事儿得用"电影经济学"来解释。你看啊,1.5亿投资里,演员片酬占了大头,郭富城一个人的要价就够拍三部小成本爱情片。宣发团队又犯了致命错误,把海报做得跟历史纪录片似的,抖音上连个像样的短视频cut都没推。最亏的是档期选择,硬刚《哪吒之魔童降世》,人家一天票房顶他们一个月,这不是找死么?
小编最后说句掏心窝的:电影这玩意儿就像炒菜,食材贵不一定好吃。《白银帝国》的教训告诉我们,光往盘子里堆鱼翅鲍鱼没用,关键得知道食客现在爱吃什么口味。下次再有人砸钱拍"史诗巨制",建议先把剧本给初中生看看能不能看懂——毕竟掏钱买票的,还是咱普通老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