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山西中考数学试卷真的让考生崩溃了吗?
记得那年夏天,我表弟考完数学回家直接把自己反锁在屋里。第二天我妈跟我说,他们班微信群炸了锅,有人说最后三道大题根本看不懂。哎,2011年的山西中考数学真有这么邪乎?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
先看几个硬核数据。当年全省数学平均分是82.3分,比前一年足足降了11分。你知道吗,这个分数段特别有意思——考90分以上的学生比往年少了一半,但60分以下的反而没怎么增加。这说明啥?中等生普遍被"卡"在某个难度区间了。
翻开当年的真题册,选择题前10道全是送分题。举个栗子,第3题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这题正确率高达97%。但到了第15题画风突变,突然考坐标系里菱形的旋转轨迹,正确率直接跌到43%。这种断崖式难度设计,估计当时很多孩子都懵圈了。
大题部分更有意思。第23题应用题考的是阶梯水价计算,结果全省有28%的考生直接空着没写。我跟几位老教师聊过,他们说这道题其实就考三个点:分段函数、不等式应用、实际情景转化。但很多学生看到"每月用水量超过12吨"这种生活化描述,反而不知道怎么转化成数学语言了。
最要命的是压轴题。这道几何综合题需要连作三条辅助线,还要用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来回倒腾。当年阅卷组统计,全省完整做出来的不到5%。不过有意思的是,这道题前两小问的得分率却有68%,说明大部分学生不是完全不会,而是被复杂的图形吓住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要问了:这套卷子是不是出太难了?其实教育局后来出过说明,他们那年在尝试增加"过程性考察"。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仅要答案对,还要看解题步骤是否完整。像第19题解方程,很多学生答案对了却扣了2分,就是因为跳步太严重。
给现在要中考的孩子提个醒。第一,千万别死磕难题,把基础题练到肌肉记忆。第二,碰到应用题先画重点词,比如"不超过"、"至少"这些关键词往往决定用哪个数学符号。第三,几何题就算不会证明,先把能标的角、边都标出来,经常写着写着就有思路了。
小编观点:这套试卷就像照妖镜,把死记硬背和真正理解的学生区分开了。现在回头看,那些看起来吓人的大题,其实都在考最基础的数学思想。建议新手小白平时多练"拆题"能力,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学过的知识点,这才是应对各种新题型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