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数学究竟难倒了多少考生?
你还记得2017年那个燥热的六月午后吗?考场里沙沙的笔尖摩擦声突然被此起彼伏的抽气声打断——全国卷三那道"维纳斯身高"题,硬生生让无数考生在草稿纸上画满了问号。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场被称作"史上最妖"的高考数学,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先别急着慌,咱们先看看整体试卷结构。选择题前8道都是常规送分题,比如集合运算、复数计算这些初中就学过的内容。但第9题开始画风突变,立体几何居然要结合三视图计算体积,很多考生当场被卡住。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些题目真有传说中那么邪乎?
重点来了!那道让考生集体怀疑人生的维纳斯题,题目里压根没给具体数据。题目说古希腊雕像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已知腿长到肚脐的距离是105cm,问雕像高度最接近哪个选项。当时考场里估计有一半人都在心里咆哮:"黄金分割比例是0.618啊!但105cm到底对应哪段长度?"这道题其实考的是估算能力和逻辑推理,需要考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现在回头看,解题步骤大概是这样的:1. 明确黄金分割点在肚脐位置2. 设总身高为h,则h×0.618≈腿长+肚脐到脚底的长度3. 但题目给的是腿长到肚脐的距离,这里要注意概念转换
再说说那道把概率题玩出花的应用题。题目让计算某地区用电量的分布情况,结果好多考生连题目都读了三遍才搞懂条件。这里暴露出的问题是信息提取能力不足,建议后来者平时就要训练从大段文字中快速抓取关键数据的能力。
导数大题更是暗藏杀机。第一问求导还算正常,第二问直接要证明不等式在某个区间恒成立。很多考生做到这里直接懵圈,其实只要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再结合端点值就能破解。这说明基础概念掌握不牢的话,遇到变形题就容易翻车。
可能你会好奇:为什么2017年试题突然变难?据当时命题组透露,这次改革正是为了扭转"死记硬背"的备考模式。试卷中超过60%的题目都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比如那道需要结合物理知识的抛物线轨迹题,完全打破了学科界限。
说到备考策略,经历过这届考试的前辈们总结出三条血泪经验:- 吃透课本例题比刷题更重要,很多难题原型都来自教材拓展- 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库,特别是对审题失误要重点标注- 每周至少做一次限时训练,培养考场应变能力
最后说点实在的。当年很多考生考完数学就心态崩了,结果成绩出来发现全省平均分也就比往年低10分左右。所以遇到难题千万别慌,你难别人也难,关键是要把能拿的分都攥在手里。就像那道维纳斯题,就算不会算,蒙个175cm的选项还能碰运气呢!
小编观点:高考数学从来都不是比谁聪明,而是看谁准备得更全面、心态更稳。与其被难题吓倒,不如把每次模考都当成拆解命题套路的训练场。记住,考场上永远要先拿下所有基础题,那些妖题怪题,留给学霸们去头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