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中考语文究竟难不难?
当年坐在考场里的学生现在都三十多了吧?说真的,那年的语文卷子到现在还能让不少老师拿来当典型例题讲。咱们今天不扯虚的,直接掰开揉碎了说——这套卷子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刚接触中考语文的小白要怎么避开前人踩过的坑?
先来看看这卷子的骨架。三大块头: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跟现在的中考结构倒是没太大差别。但2011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卡在课改前后的过渡期,很多题目都带着新旧教材衔接的痕迹。举个例子,文言文考了《醉翁亭记》,现在的新教材里这篇已经挪到九年级了,可当年还是八年级重点篇目。
重点说说要命的现代文阅读。那年选的是一篇叫《向一棵树鞠躬》的散文,作者写自己遇到一棵在砖缝里生长的老榆树。出题人特别爱在"描写手法"和"情感变化"上挖坑。有个题目问"第二段中'佝偻'这个词的表达效果",标准答案得答出拟人手法+暗示生存环境艰难+为后文铺垫。现在看好像不难?但当时考生普遍漏掉"暗示环境"这个得分点。
作文题目《悄悄地提醒》可真是要了命。批卷老师后来透露,超过四成的考生都栽在审题上。有个学生写自己生病时妈妈悄悄照顾,本来挺感人的,结果结尾突然转到"妈妈的爱像阳光温暖着我",直接被扣了10分。为什么?因为"悄悄提醒"必须得是"他人有意识地暗示",像妈妈半夜量体温这种下意识行为不算数。
别以为古诗文默写是送分题。那年考了《岳阳楼记》里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错一个字就全扣。最惨的是把"璧"写成"壁"的,整整两分就这么飞了。现在想来,要是当时能搞个错题本把这些易错字记下来,说不定能多捞几分。
说到备考诀窍,三个关键动作必须做扎实:1. 每天精读一篇中考真题散文(重点圈画描写句和抒情句)2. 建立文言文实词档案(把每篇课文里的"之""其""以"不同用法列成表格)3. 作文素材分类积累(分亲情、成长、社会见闻三大类,每个类别存5个真实故事)
可能有同学要问:阅读理解总在三分题上丢分怎么办?这个就得练"踩点意识"。比如题目问"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必须同时答结构作用(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和内容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暗示主题)。记住,阅卷老师是按关键词给分的,多写不扣分,但少写必丢分。
最后说说那年的争议题。名著阅读考了《水浒传》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片段,问"这个情节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标准答案是"豪迈勇武、不拘小节",结果有个学生写了"破坏生态环境",阅卷组还专门开会讨论要不要给分。这事告诉我们:中考答题千万别抖机灵,按教材标准答案来最稳妥。
小编观点:现在看2011年的卷子,最大的启示就是中考语文从来都不是考文采,而是考"精准"。每个题型都有明确的得分套路,与其盲目刷题,不如把近十年真题拆解透。记住,中考阅卷老师平均30秒批一篇作文,你写的再感人,没踩准得分点照样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