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真的能点燃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吗?

03-289阅读0评论ajseo

你坐在电视机前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节目到底有啥魔力能让全国中小学生准时蹲守?特别是2019年那期,明明都是些升国旗唱国歌的老套路,凭啥能冲上热搜第一?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件事。

▍节目组这次是真拼了开头那个天安门升旗仪式重播,直接把我看懵了。镜头从国旗护卫队的军靴特写慢慢往上摇,阳光打在金灿灿的帽檐上,能看清战士下巴上的汗珠子。等国旗升到顶那瞬间,突然切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黑白镜头——这剪辑手法绝了!我表弟本来在沙发上玩手机,这会儿突然坐直了身子。

开学第一课真的能点燃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吗?

最狠的是请来95岁的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老太太说话都带喘的,可讲到当年绣红旗的故事,枯树枝似的手指头在空中比划针脚走向。我注意到现场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鼻涕泡都哭出来了还使劲憋着不敢擦。这种跨时空对话,比教科书上的铅字有分量多了。

▍科技元素玩出新花样要说最让我意外的,还得是那个AI机器人升旗手。机械臂握着国旗绳缓缓拉动,旁边站着货真价实的国旗班战士。这混搭画面刚开始看着挺违和,可当机械臂和人类手臂保持完全同步时,现场突然爆发的掌声说明了一切。现在想想,这不就是"传统与创新"的活教材么?

节目组还搞了个VR重走长征路,戴着设备体验雪山草地的学生,下来后腿都在打颤。有个胖小子抹着眼泪说:"我以前总觉得红军叔叔有飞天遁地的本事,现在才知道他们也是肉做的。"这话糙理不糙,比老师讲十遍"革命精神"都好使。

开学第一课真的能点燃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吗?

▍为啥这期特别戳心?估计有人要问:爱国教育节目这么多,凭啥这期能出圈?我琢磨着关键在三个字——说人话。没有高大上的理论输出,就是让你看炊事班战士怎么在珠峰大本营蒸馒头,听澳门小朋友讲述每天风雨无阻去学校升国旗。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而砸出了真情实感的分量。

再说个细节你可能没注意,节目里所有故事主角都没有用"英雄"、"楷模"这种标签。那个在帕米尔高原护边五十多年的老爷爷,自我介绍就说是个"看山的"。这种去神圣化的表达,反而让崇高精神落了地。

▍真能影响年轻人吗?我特意观察了班级群里的反应。平时最皮的几个男生,破天荒地在朋友圈转发了节目片段。有个女生在微博写:"原来觉得爱国很虚,现在发现就是做好每道数学题。"这话虽然直白,倒是印证了节目的渗透力。

开学第一课真的能点燃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吗?

不过也有翻车现场。比如那个明星合唱环节,就有学生吐槽"好好说着故事突然唱起来好尴尬"。看来节目组在娱乐性和严肃性的平衡上,还得再下点功夫。

坐在电脑前码这些字的时候,突然想起节目里那个西藏邮递员的话:"每一封家书翻过的雪山,都是祖国的山河。"这话搁以前听着像口号,现在品出了点味道。或许真正的爱国教育,就是让人先看见具体的人,再理解抽象的情怀。2019年这堂开学第一课,至少让我这个老油条重新找到了打开爱国主义的正确方式——从眼睛到心灵,从来不是直线距离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