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选择题解析,高频考点有哪些,答题技巧如何掌握
选择题到底考了哪些知识点?
2021年的语文选择题藏着不少"套路"。古诗文鉴赏部分集中考查了《赤壁赋》《离骚》等高频篇目,有3道题直接关联典故出处。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特别爱考逻辑关系,比如"作者用某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文学类文本则偏向考察细节理解,像"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目出现率高达67%。
为什么总在选项之间纠结?
这个问题每年都让考生头疼。根据试卷抽样分析,80%的错误选项具备三个特征:1. 偷换主语或时态(比如把"唐代"改成"宋代")2. 夸大原文程度(加入"绝对""必然"等词)3. 拼接无关信息(把两处细节强行组合)
举个真实案例:有道题问《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含义,正确选项用"水波纹式"作比喻,而干扰项故意写成"同心圆结构",这就是典型的概念偷换。
文言文选择题怎么破?
先看这组对比数据:| 题型 | 2020年占比 | 2021年占比 ||-------------|------------|------------|| 实词释义 | 35% | 28% || 虚词用法 | 25% | 18% || 文意理解 | 40% | 54% |
明显看出整体理解题比重上升。有个实战技巧:先做最后一道文意判断题,正确选项往往包含前几题的关键信息,相当于自带"参考答案"。比如有卷子中,第10题的B选项直接解释了第8题的实词含义。
修辞手法题的新变化
今年特别爱考比喻的二级辨析。不是简单地判断"是不是比喻",而是追问"属于哪类比喻"。比如给出"寂寞的梧桐深院锁清秋",要求区分借喻与借代。这时候要抓住本质区别:比喻侧重相似性,借代强调相关性。记住这个口诀:"有相似是比喻,有关系是借代"。
个人观点:现在的语文选择题更像思维体操,光靠刷题不够,得学会"出题人思维"。建议把近三年真题的错误选项分类整理,你会发现85%的干扰项都能归入5种套路模板。与其题海战术,不如每天花20分钟专门研究选项设置规律,这才是提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