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能把作文写成范文?
你还在对着作文本发愁吗?每次看到同桌的作文被老师当众朗读,自己却连及格线都够不着,是不是特别想问:到底差在哪了?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透满分作文的门道。
我小学三年级那会儿,老师让写《我的妈妈》。全班同学都写"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就我同桌写"妈妈在阳台上种的小番茄被台风刮跑了,她蹲在地上捡烂果子的样子让我第一次发现她也会难过"。结果这篇作文直接登上了校报——你看,差别就在这儿。
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很多同学打开试卷就急着下笔,这绝对是大忌。拿到题目先拿红笔圈出三个地方:人称(你/我/他)、限定词(最难忘、第一次)、核心词(人/事/物)。比如《那个影响我的人》,重点在"影响"上做文章,而不是单纯描写人物长相。
结构比文采更重要
别被"满分作文"四个字吓到,其实好作文都有固定套路。试试"汉堡包结构":1. 开头用场景描写引入(50字)2. 中间分2-3个段落推进(每段150字)3. 结尾升华主题(100字)比如写《难忘的生日》,开头可以写"窗外的雨点敲打着玻璃,我盯着桌上凉透的蛋糕",中间穿插父母临时加班的失落和深夜惊喜,结尾落在"原来爱从来不会缺席"。
素材积累要日常化
准备个巴掌大的素材本,每天记三件小事:- 校门口老奶奶卖的糖画总比别人家的大一圈- 同桌借橡皮时总要把上面的铅笔屑吹干净- 妈妈热牛奶永远会先尝一口温度这些细节在考场上能救命。去年中考作文题《温暖的瞬间》,有个考生就写了爸爸修自行车时,用牙咬着螺丝刀腾出手来拧螺母的细节,拿了全市最高分。
开头结尾的偷分技巧
教你们个绝招:把开头结尾各准备5个模板。比如开头用"五感法":"槐花的甜香混着柏油马路的热气扑面而来(嗅觉+触觉),我攥着湿透的公交卡(触觉),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咳嗽声(听觉)..."结尾可以借用歌词或诗句,但千万别直接抄,要改写成自己的话。比如把"长风破浪会有时"改成"我知道人生的航程总会遇到风浪,但掌舵的人永远是自己"。
写到这估计有人要问:那考试时间不够怎么办?告诉你个秘籍——先写开头结尾!把这两个部分工工整整写好,中间内容哪怕简单些,阅卷老师也会觉得这是篇完整的好文章。去年我带的学生在区统考就这么操作,30分的作文硬是拿了28分。
再说说最要命的跑题问题。有次月考题目是《不一样的课堂》,好多同学写网课经历,结果全栽了。审题时要抓住"不一样",得写出线下课堂没有的特质。有个聪明的学生写自然课观察蚂蚁,重点描写了隔着屏幕看昆虫复眼的震撼,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直接拿了满分。
最后提醒各位: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写完一定要做这三件事:1. 检查有没有"的地得"错误2. 数数逗号和句号的比例(理想是3:1)3. 删掉所有"非常""特别"这种笼统词有个真实案例,某考生把"妈妈非常爱我"改成"妈妈总把我的破洞裤悄悄缝成卡通补丁",作文分数从二类文跳到了一类文。
小编观点:与其羡慕别人家的范文,不如现在就开始积累自己的素材库。记住,考场作文不是文学创作,把熟悉的素材套进合适的结构里,比追求新奇重要得多。下次写《我的老师》时,试试不写带病上课,改写他批改作业时总把红笔插在耳朵后面的小习惯——说不定下次被当众朗读的,就是你的作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