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藏着哪些秘密?

03-2613阅读0评论ajseo

哎,你说这事儿有意思吧?十年前那个大学排行榜,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像翻老黄历?不过啊,有时候回头看看历史数据反而能发现门道。今天就带各位扒一扒2014年那份轰动一时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保证说得跟唠家常似的,连刚高考完的小白都能听懂。

大学排名标准大起底
当年这份报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评价标准。你说清华北大排前二这个没毛病,但第三到第十的厮杀就热闹了。原来他们搞了个"三维评价体系":学术研究占40%、人才培养35%、社会声誉25%。不过这里头水分可不少,像"社会声誉"这个指标,说白了不就是看谁在媒体上曝光多吗?有些学校专门搞网红教学楼、网红食堂来刷存在感,这操作你懂的。

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藏着哪些秘密?

黑马院校的逆袭密码
记得苏州大学那会儿突然杀进前30吗?人家玩的是"借鸡生蛋"的套路。2013年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办研究院,次年国际论文数量直接翻番。还有深圳大学,靠着市政府砸钱建实验室,工科排名蹭蹭往上涨。不过这种爆发式增长能持续吗?后来事实证明,有些学校确实站稳脚跟,有些就昙花一现了。

专业冷热逆转实录
最打脸的是当年被看衰的"天坑专业"。2014年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遍排名靠后,结果没几年环保产业爆发,这些专业毕业生反而成了香饽饽。反观当时热得发烫的金融专业,现在倒是有点供过于求的意思。所以说选专业不能光看当下热度,得琢磨未来五到十年的趋势。

地域差异的隐形规则
北京上海高校的"区位加成"能有20%这事你信吗?同样水平的论文,放在西部高校可能只能算0.8分,在北上高校直接按1.2分算。更夸张的是毕业生起薪统计,北上广深的数据比二三线城市能高出40%,但生活成本可没人给你折算进去。这就导致很多外地高分考生宁可去大城市普通院校,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的重点大学。

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藏着哪些秘密?

排行榜的致命软肋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这些排名到底靠不靠谱?这么说吧,当年有22所高校被曝数据造假,最夸张的某医科大学把附属医院的科研成果全算到自己头上。还有个民办院校,把毕业生开网店的流水都计入"创业成果"。所以后来教育部出了个规定,严禁高校花钱买排名,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套路又冒出来了。

选校避坑指南
那咱们普通考生该怎么用这些排名呢?记住三个诀窍:一看专业排名比看综合排名重要,二看毕业生五年后的发展比看起薪实在,三看科研转化率比看论文数量靠谱。比如当年电子科技大学的微电子专业,虽然学校综合排名二十开外,但这个专业毕业生现在都是芯片行业的抢手货。

说到最后,小编觉得大学排名就跟天气预报似的,参考可以,全信就傻了。关键得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是想要个金光闪闪的毕业证?还是实打实的专业技能?或者是积累一线城市的人脉资源?2014年那些挤破头进热门院校的学生,现在有人混得风生水起,也有人后悔没选适合自己的普通院校。所以说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藏着哪些秘密?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207985384@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